close
why



上個月才出的新書,這個月學校就進了,實在揪甘心~!!
今天拼進度的空檔稍微翻了一下,全書大致分三部分:
第一部分著重在個人
第二部分是組織營造、第三部份是社會運動

由於時間的關係,第一部分看得比較仔細,中間完全跳過,
最末以"終止種族隔離法令"運動源起→公車上黑人婦女拒絕移位事件為例,說明社會運動得以開始的原因。

歐美關於個人成長的書籍通常會舉大量的實驗為例證,日本則就屬於個人經驗的分享。

這本書便透過各式的實驗來說明習慣是如何養成的,
通常有個提示→習慣行為→獎勵,如此循環,他們稱之為「習慣迴路」。
要改變習慣便要去觀察這整套過程,保留提示和獎勵,將不好的習慣行為替換掉。
(不過這是屬於心理方面的改變,若是生理方面可能就不完全適用~)

讓自己保持渴望,並相信自己可以改變。
"渴望"可以讓新行為持續,"相信"則是可以避免在巨大壓力下又重回舊習懷抱。

而且,腦損病人實驗結果得知習慣的養成和個人認知能力高低並無關係!!!


總之,

思想成為言語,言語化作行為,行動養成習慣,習慣塑造性格,性格造就命運。─Frank Outlaw

不要小看任何微小差異,最終有天,它們會塑造出巨大的改變。─延埈赫《富人不說,卻默默在做的33件事》作者


創作者介紹
創作者 empyreal 的頭像
empyreal

非肥fey狒飛~

empyrea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